【求職策略】突破職涯天花板,你掉入這3個迷思了嗎?
職涯天花板,是每個人在不同職涯階段會遇到的一種狀態。天花板,很有可能是頭銜上、薪資上,也可能也包括像是組織架構、性別導向、年齡導向的天花板等,撞到這些天花板,都可能讓職場人感到職涯好像遇到瓶頸,卡卡的,無法再繼續前進或向上突破。
如果這種「卡卡」的感覺已經持續不短的時間,其實就要回過頭來思維目前我們正面臨的「真相」是什麼。好比說,很多人會認為,當我長期工作在某個專業領域,一定可以薪資更高、或是成為主管,但是這種直線思考,反而會讓我們忽略一些沒看見的現實條件,有可能是薪資已經到達該產業頂端,又或者升遷之路可能不單只是經驗累積。
今天這篇文章,就想和讀友分享我從事獵頭工作、職涯諮詢當中,經常遇到讓我們卡住的三個天花板迷思。
1.晉升管理職等於職涯進步?
- 了解職場大環境的變動
許多求職者會用「是否成為主管職」來衡量自己的職涯成長。然而,我們現在身處變化多端的職場當中,若是以線性式的概念去想像自己的職涯發展,有可能容易限縮自己的職涯道路。
舉例而言,近十年來職場環境經歷巨大變化,許多大公司可能會面臨經營上的挑戰,甚至倒閉,如:Nokia;然而也有許多新創公司在這十年中快速崛起。因此,現代職場大環境中,有穩固組織體制的大企業減少,組織體制扁平化的新創小型公司增加。而上述這種組織體制變化,使得主管職並沒有我們想像中的多。讀友們可以想像一下,若是在一個20-30人的新創公司中,可能只有幾位經理,或甚至也無經理層級主管,而其他成員也可能是直接與創辦人做溝通。
因此,許多公司也開始不再認為晉升管理職,是職涯向上發展的唯一道路,更多的是如何使自己成為一個領域的「技術專家」。以軟體領域來說,軟體工程師可能就是所謂的「技術專家」;而以外商領域來說,成為獨立貢獻者(IndividualBetter)也是所謂的「技術專家」;又或是某些「技術專家」可以提供非常多創新能量,將產品或平台推至更高技術層次之上。
總體來說,或許我們必須調整心態去思維「向上成長」的定義,不一定只侷限在「成為管理職」,也值得關注的是我們如何增加自己可以提供給他人的價值,而這種提供專業知識的價值,不一定與管理職位掛鉤在一起。當能拓寬職涯成長的思考角度後,我們可以回歸思考「自己適合的是什麼?」、「我的興趣為何?」或是「我能夠負擔的責任範圍如何界定?」,也因此我們可以提早透過選擇工作去佈局我們的職涯成長道路。
- 管理也是一門專業
而順著上述思考脈絡,其實管理職也是一門專業,需要擁有團隊合作的能力與信念,或是平時也喜歡領導與激勵他人。因此,我們對於成為管理職的思維方向,將會調整成:「我對於管理專業有沒有興趣?」較為中性的思考,而非單純停留在「我想要成為管理職,因為這代表認可」這樣的方向上。
2.以薪資衡量職涯成功?
面對工作選擇時,我們常會有一種心理假定是:選擇薪水較高的工作,以代表我的職涯是有前景的,而回想大家過往參與的同學會或者朋友聚會,也可能會談論到最近身邊某位同事,去了某某大公司,獲得還不錯的薪水。然而我想分享的是,金錢當然可以是衡量成功的標準,但可能並非唯一的衡量標準,因為我們還必須考慮到,高薪通常是伴隨著一些代償條件的。
舉例而言,當你的責任範圍將會擴大,工時可能會變得更長,為配合工作上的需求,我們開始調整自己的腳步或是生活方式,可能出現壓縮自我生活時間的情況。好比說,我們為了節省出更多的時間保留給自己,會開始支付先前並沒有的生活習慣,像是開始坐計程車通勤上班。如此一來,金錢花費其實也隨著薪水的提高而變多。而這種壓縮自我生活空間的情況,也可能同時也減少進行個人進修機會,或減少擁有個人娛樂與家庭等時間。
因此,比起選擇工作條件,更高一個層次的思考是:「我們對於人生如何感到幸福與有意義?」,將這些指標與選擇工作的條件對齊評估,以跳脫所謂薪資等於成功的標準,比較不會落入只考慮「是否加薪」此種較為侷限性的選擇之中,也可以避免忽略許多應該同時考慮的因素,如上述的人生價值觀、或是自己與企業文化、團隊文化契合度等。
3.換工作代表我有競爭力?
從事獵頭工作中,也時常看到許多人認為更換工作,才代表自己有競爭力,而我們也的確能夠以工作轉換的可遷移性,來衡量自己的實力與競爭力程度。然而,換工作等於競爭力與成功也有其矛盾點,像是有些雇主可能更重視忠誠度。那我們到底該如何思考這一部分呢?
- 換工作等於競爭力的假設前提
思考這個前提假設時,我們可以詢問自己以下幾個問題:
- 「自己為何要換工作?」
- 「這一份工作,將會如何拓寬我們對於職涯進步與成長的期待?」
- 「在不同工作轉換間,我是否持續保持向上成長?」
具體舉例與大家分享,我在進行面試時,有一些人的職涯樣貌,都差不多在任職一年至一年半後,隨即進行工作轉換。他們大多認為自己喜歡接觸新事物,也經常負責剛起步的專案,有較多自由空間的前端階段,而當發現當專案變得成熟,或是變得必須要規模化,進入到更多計劃、策略到落地階段時,他們會認為這個專案已經不再有趣,也認為該專案階段並非自己的專長,而萌生想要轉換的意願。
如果我們拉到第三方角度來看此職涯歷程,將會發現這樣類型的職場人,其專案經驗的累積大多位於在專案前期階段,這可能導致做事情的格局、責任範圍也和前一份工作差不多,只是換一個公司環境或團隊進行,也因此對於專案中後端的經驗,像是接觸利害關係人(Stakeholder)、與其進行溝通或協商等等部分,並沒有太多成長。而當我們站在有限角度去衡量自己的能力,只觀察自己有能力以及可以駕馭的的部分,並沒有從另外角度探索自己的能力,有沒有機會可以進行延伸或成長,也限制了自己獲得不一樣的視野與思考方式,或發現突破自己能力的機會。
一個工作的選擇與自己思考角度非常有關,而我們也應該要提醒自己,頻繁轉換工作確實可能等於你有競爭力,但這樣的線性思考外,也可能隱含我們職涯成長沒有看到的高度。
最後,對上述三種迷思,為讀友做一點小整理。
- 第一,我們可能必須要開始告別想要成功必須要晉升為管理職,這種單一角度的想像。
- 第二是關於薪資與職涯成功的關聯,薪資絕對不會是單一個衡量成功的標準,所謂成功,或許我們還要將標準對齊「我想過什麼樣的生活」去取捨一個選擇。
- 最後,我們也需要意識到,換工作不一定直接等於自己有競爭力,而是需要先考量一個假設前提是:我們並沒有在原來的領域繼續挖深,只是換環境複製自己已經在做的事情。
如果你正在面臨職涯天花板,不妨思維看看我們有沒有落入這三種迷思,藉由這個機會去思考轉換自己工作轉換的動機、目標與期待為何。祝福讀友都能在此階段超越自己。
*歡迎同步收聽更多細節內容: 【Podcast】突破職涯天花板,你掉入這3個迷思了嗎?
Happy Hunting!
Lynn
延伸閱讀
最新職涯深度工作坊
《 職涯深度系列 – 專屬你的優勢說明書》
2022年最新開課:2022/8/20-21、2022/10/1-2、2022/12/3-4
版權宣告 : 本站所有文章未經事先書面授權,請勿任意利用、引用、轉載。用戶如發現其他個人或組織涉及侵害本網站著作權或商標權,請立即與我們聯繫。
本站法律顧問:吉常同法律事務所陳盈光律師
「OFFER GET!資深獵頭的履歷面試全攻略」這堂求職課程目前已正式在Hahow上架,正在面臨轉職的朋友,不妨將這門課搭配《但願你因工作而閃亮》使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