fbpx

【職涯成長】當證照≠優勢,如何用優勢眼光創造職涯價值?

 In 原創文章, 求職策略, 職涯成長

求職碰到「你有什麼優勢?」這類問題時,我們的直覺反應,可能是舉出擁有的證照或資格,藉此說明自己的專業能力。然而,隨著學習資源愈發普及、多元,競爭同職位的候選人們,往往都具備雷同的證書與學歷,讓這些認證成了標準配備,不再是能讓我們脫穎而出的優勢……

「知識+技能=優勢」思維之所以如此普遍,與傳統教養觀念關係匪淺。過去,大多認為學生只要進入名校的主流科系,考取專業證照,投身熱門產業,就能擁有穩定的薪資與職涯。這種省略自我探索與個人天生差異,跟隨主流以求保險的作法,以前或許有效,但在現今強調「個人必須貢獻獨特價值」的競爭環境中,卻可能反而延誤職場人長期的個人發展。

優勢:只有你能持續創造的獨特價值。

因此,與其用知識、技能來代表自身優勢,我反而鼓勵職場人試試另一種呈現,那就是:描繪自己可以穩定、持續,在特定領域取得積極成果的模式或方法。

穩定、持續,代表並非仰賴一時運氣而達到某種成就。特定領域,則是代表熟悉該領域的特定知識與硬技能;自己的模式或方法,代表其中有明顯的個人風格與團隊定位。結合這些要素,都必須從辨認我們自身內在的潛力區,從天賦、特質來開始著手建立,在職涯道路中,就能更有機會打造出「只有你能持續創造的獨特價值」,也就是專屬優勢。

舉例來說,從我過去從事中、高階管理人才獵頭的經驗,發現這些頂尖人士都能很明確說明自己為何能成功達成目標,能詳加解釋自己如何結合知識、軟硬技能、天賦來觀察局勢並影響他人,藉此得到期望的結果,箇中巧妙環環相扣,絕非證照或學歷就足以代表。而我們,如果要打造這樣的專屬優勢(Strength),不妨先往內探索,了解自己與生俱來的天賦(Talent),再以此出發,就能更順利發展出有個人特色的優勢組合。

覺察「天賦」的起點

優秀的數理能力、記憶力等等,都是「天賦」的常見呈現形式,但也有些天賦,是源自天生的心理需求,例如,有人自幼便非常渴望了解他人、對他人總是保持好奇心。這種天性,可能包含傑出的同理心、強大的共情能力,如果能輔以科學方法,鎖定值得投資時間、資源加以磨練的面向,就能成為打造優勢的絕佳基礎。以下是兩項簡單實用的摸索方向:

及早開始觀察、驗證自己的獨特行為

許多順風順水的職場人,都有項共通特點:相對較早就發現自己「可能喜歡什麼、在什麼領域較能發揮」。他們往往在少年時期就觀察到自己出現了一些獨特的行為,例如專注力很高、容易與陌生人建立連結,並開始思考與別人相較,自己這點是否更為突出?這些行為是否反映了自己在某方面的天賦?他們也會藉由積極爭取能發揮這些行為的工作,例如籌辦正式或非正式活動、接任社群幹部、無償志工或實習等,來驗證自己是否真正具有這方面的才能。

透過科學化評測工具輔助

除了自行摸索,坊間也有許多科學職涯性向、人格評測工具,例如蓋洛普優勢測驗(Gallup StrengthsFinder)、MBTI人格特質、DISC人格測驗等等,都有助我們在特定時刻,以客觀的方式定位出天賦潛藏的領域。而科學工具的好處,能夠協助我們將天賦具象化,而不再只擁有模模糊糊的感受。但輔以科學工具,更重要的是搭配適當的「人為解釋」。譬如,我曾遇過有些職場人,反而在收到評測結果後,反而更加劃地自限,或者給自己、他人貼上標籤。使用任何評測工具其目的,都是為了讓我們更完整一個選擇、或是對某件事看法,去作為輔助參考,而不是以評測結果為我們做一個決定?

想要更增進職涯成長的效率,與其花費時間、金錢在彌補短處,不如順應天賦,有策略去強化自我天賦,並配合適當的硬技能、產業知識來學習更能有綜效。

在集體主義的文化下成長,我們會容易因為缺少「他人普遍擁有特點」而焦慮,同時又因為擁有「他人沒有的特點」而不安。但其實,每個人都有獨特性,對於天生不擅長的部份,只要具備基本素養即可,不須過度執著;而天生擅長的部份,則可以深入發掘、放大。以這種順應天性的方式建立個人優勢,心態、人生都能更為開闊。

 

Happy Hunting!
Lynn

 

延伸閱讀

【面試的藝術】致內向職場人:面試時別忘了善用這些事

如何打造職涯的個人品牌(P.167)

最新職涯深度工作坊

《 職涯深度系列 – 專屬你的優勢說明書》
線上場:2022/6/18-19、2022/8/6-7、2022/10/1-2、2022/12/3-4

 

版權宣告 : 本站所有文章未經事先書面授權,請勿任意利用、引用、轉載。用戶如發現其他個人或組織涉及侵害本網站著作權或商標權,請立即與我們聯繫。

本站法律顧問:吉常同法律事務所陳盈光律師

 

Recent Posts

Leave a Comment

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