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職涯成長】失業真的很糟嗎?該如何調適與應對現況
每每提到失業這話題,都會引發我自己複雜的深度感受。這事件,曾突然其來地,發生在我最親密的家人身上,也讓我在滿小的年紀感觸到:原來一個人的工作、職涯,並不是指影響一個人,甚至一段不短的人生階段、一個家庭、甚至周邊的所有人。也許這段經歷,很早就無形開啟我自己對於“職涯”這議題的關切。
面臨失業的議題,不論是出於自願或非自願,大部份的我們是感到措手不及,甚至懷疑自己。但面對同樣事件,每個人的反應卻是大不相同的,其中所隱含的內在心態,所投射出的詮釋眼光,也將連動影響後續的自我調適,甚至展現在求職、入職的階段過程中,譬如履歷、面試、投入新環境等。
要如何在這段時間自處、從失業中轉念到前進,則是這篇文章想來分享的。
一、失業真的很糟嗎?
有很多不同的理由會導致失業,首要之務,我們必須清楚意識:要處理的不是過去的事件,而造成現在失業的原因是什麼。
大致常見造成失業的原因,可以分成兩種類:
- 外在原因(如:公司有狀況被裁員)
意思指的是,失業的發生來自於外部公司因素,而非個人的內部因素。譬如組織改組、技術轉移、企業併購等,都可能產生失業。在外在引發的失業事件的學習,反而是:我們能如何提早覺察,並提前做好下一步的準備?
假設是你是在任職期間,察覺到公司出現狀況,那麼則可以積極採取行動,準備好去下一間公司。最緊急的情況是:你沒有察覺到會有狀況,在沒有預料下,失業就此發生。接著,則必須面對一段待業期,可能是一個月、三個月,通常這段期間的調適會比較難。
但這段期間,我們可以思考的是:開放性的規劃或盤算。譬如,可以趁這段時間空檔,盤點要做的事情,也許是新的學習、旅遊。這些選擇,可以關聯於自己現在的狀態,心裡狀態、經濟狀態、家庭狀態,或是做一些兼差顧問等。
當有開放性規劃時,會比較能調適,信心度也會跟著提升。

失去工作,不代表失去能力。你能應徵上前幾份工作,一定還是有自己的能力和成就在,那些影響力也還有。當心態調整到對的位置,你將能以正面語言解讀,重新看待存有優勢。
- 內在原因(如:自己能力不足被資遣)
相反地,這邊指的是,失業的發生來自於自身情況,能力不足或在工作表現上出現問題。執行能力、工作倫理、工作道德、情商(EQ)、人際相處,都是常見的可能原因,亦或是自身工作經驗和工作角色不匹配(Mismatch)而造成表現低落。
在內在引發失業事件的學習,則是:我們該如何切實觀察、接受回饋,接納並調整自己?
假設是在職期間發現自己的能力不足,那麼,想辦法積極補強是必要的,或是轉換跑道。
如果反思自己的失業,確實是因為工作上沒做好,或沒辦法符合產業領域、工作角色所期待的表現而導致失業,覺得有恥辱感,那麼這樣的想法對外就不容易隱藏,也會比較難在事件發生後,在他人面前表現出自信的樣子。
為了繼續向前邁進,我們需要重新定義自己的現在情況,接受當時自己的狀態與極限,從經歷中體驗並提煉學習空間,這樣才不會將自己視為受害者,或認為沒有選擇。將重心從失去工作轉移到想要的工作上,這對於重新開始一段旅程至關重要。

失業真的很糟嗎?我個人認為,“心境”將影響詮釋糟糕與否。給自己一些時間調整與沈澱,有時危機也可能是轉機。
二、失業期間——該如何面對失業,與待業時該抱有什麼樣的心態?
首先,必須先確認自己面對失業的情形下,還可以具備的自信心。這些考量點可能包含:銀行存款、工作經歷、技能成就、家庭狀況、周邊資源與支持,所造就自己目前的綜合狀態。
區分中哪些點是沒問題,哪些點是需要優先解決(提升信心),結合到自己可能採取的下一步之中。
第二步則是,失業這段期間要學習和自己相處,並想辦法努力爭取下一段工作機會。待業期的職場人,通常容易面臨三種常見挑戰:
- 保持時間感
在沒有工作的狀態下,維持穩定的生活節奏是重要的。尤其在情緒尚未處理完全前,可能容易陷入各種模糊、漂移想法,我遇過一些待業期的職場人,利用以下方式幫助自己保持步調,維持動力,譬如:
- 每天花半天在圖書館做閱讀,並盤點過去經驗,思考下階段的方向。
- 規律的運動,讓專注力放在鍛鍊上面,保持正向情緒與身體上的動能。
- 投入到某件事物上的學習,讓自己保持輸入的動作,保持充實與意義感。
2. 以中性事實詮釋
有些職場人會苦惱如何解釋失業的原因,其實當心態調整具足,伴隨信心度的恢復,這點是能夠被克服的。在爭取下一段工作機會時,只要可以把這個當時的發生,或是不匹配(mismatch)的狀況,客觀地解釋清楚,並用肯定結尾,是能增添說服力的。
譬如,你遇到外在原因所導致的失業,但工作期間才四個月,你擔心他人會認為履歷呈現上的工作不穩定。不妨在履歷中用精簡的方式,點述離開原因(Reason of leaving) :因公司技術策略轉移至泰國,台灣廠區關閉。剩下細節的人事時地物,則待進入面試時再多做分享。
3. 從職涯規劃出發
如果是平常就有在做職涯規畫的職場人,對於這樣「失業」的意外事件,其實並不會太過恐慌。反而會將其轉變為一段插曲,甚至當成提早畢業,剛好換一個舞台。
倘若是沒有思考過職涯規劃的人,挫折感則會相較來得大。挫折感大多來自於還沒想好下一個方向,這時就容易陷入各種情緒壓力中。而這時候,要能理解這時候,我們所要處理的不只是情緒,還包括盤點過去的能力價值,再去面對下一個機會
若在面試時,當雇主跟你談起失業,也請不要太過緊張。站在新的機會角度中,對方最在意的也只是你能帶來的價值,不是注重自己曾經做錯什麼。這樣的話題,背後更期許的是,確認你的情緒、當初發生的根源,是不是處理完善。

挫折感大多來自還沒想好下一個方向,這時就容易陷入各種情緒壓力中。好好寬待這份情緒,並重新詮釋它,客觀陳述出現在心態與事件收穫,再很有自信地展現自己的能力。
失業不代表職涯是失敗的。在社會氛圍中,失業這樣的事情,或許會讓人覺得羞於開口和面對,但是這個事件並不代表了一個人職涯的全部,很多原因都可能導致這件事情發生。
又或是很多時候,其實自己也已經發現了和現在團隊間的不適合,卻因為各種考量沒有離職,這時候的失業發生,其實也可能是在你個人的預料內,而對你個人而言,也不是不好的事情。
往正向的方面去看,可以把失業當作是一個全新的機會,去思考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,或是把握住這個好的機會,去執行一直以來自己想做的事,也許是創業,也許是轉換跑道等等。
願所有看文章的讀友們,不論在職涯的路途中遇到什麼樣的意外事件,都能心平氣和的度過。
Happy Hunting!
Lynn
延伸閱讀
《但願你因工作而閃亮》如何建立隨時可被雇用力?(P.161)
最新職涯深度工作坊
《 職涯深度系列 – 專屬你的優勢說明書》
2022年最新開課:2022/6/18-19、2022/8/6-7、2022/10/1-2、2022/12/3-4
版權宣告 : 本站所有文章未經事先書面授權,請勿任意利用、引用、轉載。用戶如發現其他個人或組織涉及侵害本網站著作權或商標權,請立即與我們聯繫。
本站法律顧問:吉常同法律事務所陳盈光律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