fbpx

【獵頭經驗】獵頭的職涯該怎麼走?各階段的自我挑戰

 In 原創文章, 獵頭經驗, 職涯成長

Copy of Copy of Copy of Copy of Copy of Copy of Copy of Copy of 寫個吸引人的頭條簡介 複本 複本-4.png

要不要繼續做獵頭?要不要換到獵頭領域?是自我寫作分享以來,時常收到的來信之一。

直到上個月,遇到曾參加我工作坊的讀友,當時的她正苦惱於要不要踏入這未知行業,雖然感到興奮期待,卻有著更多陌生猶豫。也因為這次的對話,讓我想從個人走過的親身經歷,來談談獵頭的職涯。

但面臨選擇題,很多人可以輕易給我們建議,但這些資訊適不適合自己,則必須靠對自己的認識來“走出去”,還請讀友懷抱這樣的意識,來搭配閱讀本篇文章。

獵頭職涯三階段:摸索、摸透、摸熟

若以時間來做職涯規劃的切割,這邊用“一個八年”來看獵頭的階段職涯。我認為一位獵頭的養成,在前五年相當關鍵。

尤其在前三年的摸索期中,你必須去確認自己是真的喜歡做這個領域,並且這段時間你用什麼樣的方法訓練自己,就會成為接下來你主要的工作模式。

I. 獵頭的摸索期

進入獵頭的前三年,往往都是流動率最大的時候。身處在這個行業的你,必須要時常問清楚自己:「我適不適合這個行業?」

當你的個性、特質和能力,越符合這個角色時,摸索期就會跟著縮短

但我認為,摸索期的時間長度不是關鍵,給自己一段時間去驗證才是重點。有可能一開始對自己的能力不太確定,在經過一些案子的歷練後,到後來才比較肯定自己的適合。

這個適合不適合,更多的是指:你確保這真的是你喜歡,有潛力,並且也能做得好的議題。也就是你看得到自己能在這個產業中,能穩定產出的成功(穩定結案),與持續性的個人成長。

1.png

以我來說,在入行第一年就相當確定,想往獵頭產業做深入發展,但時間長度絕對不是探索期的關鍵,遵照自己的步伐,來確定你的選擇

繼續?V.S 不繼續?

當你經過這段時間,確定不想繼續待在獵頭產業的話,當然是盡快採取行動

想想若以這段經驗為跳板,你能如何帶著它轉換到相關的產業,譬如考慮往人力資源相關服務,或是擔任相關產業的業務等,都是可能選項。

而一旦當你確定自己是喜歡獵頭這個產業,那麼,就該開始以這個行業為出發,去想接下來的職涯規劃,各階段的可能性和延伸性。譬如:

  • 找有學習價值的案子來做(跳脫打資料庫的作案方式)
  • 轉換公司環境來刺激自己(開始自己做Sales也做Case)
  • 專注在某一行業的客戶領域(專注在半導體、FMCG、金融業等)

都是可以趁早思考的方向,來予以積累自己的實力與價值。

2.png

從不確定到確定,就算“不繼續”也不代表這段時間是浪費了,而是在這段經歷,獲得什麼帶到下階段的養分

II. 獵頭的摸熟期

當到來到了「摸熟期」,這時候我們該常常問自己:「在獵頭這個角色,我的個人品牌是什麼?」

當你已經建立起一定的工作模式與節奏風格,這時就要開始深化你感興趣的產業,不論它是電子業、軟體業、食品業、醫藥業,因為這是你有機會發揮,並擷取到以「你」為出發,將資源兜在一起的方式。

我曾經遇過Candidate告訴我,他對獵頭的印象不太好,原因是連續遇到了一些獵頭,對行業內人才動向不了解,頻頻向他打探資訊,讓他對於獵頭的專業度打了折扣。

因此,接下來的三到五年,你必須在喜歡的產業內,累積足夠資源和好感度(用人主管人資對你的看法等),這些好感度,會讓別人對你這個人在這個圈子裡的品牌,有印象和信任感。

也就是在剛剛的情境中,你是有對這產業的人才動向有所掌握,甚至能匹配商業變化,去主動掌握人與客戶的適配,提出全局觀點的解決方案,而不是做完一個案子算一個

3.png

這個階段,有Mentor帶領當然非常好,沒有的話也要自己摸索。包括:要怎麼讓客戶欣賞你,怎麼樣傳遞形象,怎麼樣帶來能量與價值?來慢慢整理出來自己的品牌特色。

你會做 V.S 你為什麼做

這時候的你,可能會疑惑:「我都已經做獵頭一段時間,一定是有客戶和Candidate認同才能結案,這不就代表我有個人品牌了嗎?」

但,別人知道你會做,和你要讓人家知道你為什麼而做,是相當不一樣的。

每個人,都一定會遇到職涯高原期,獵頭也是。當你開始從「我會做」到「我為什麼而做」,其實就是開始在拉高一層思考自己。也就是從獵頭產業(Recruitment) ,到接下來的幾年,站在人力資源服務(Human Capital / Resource Service)、個人發展(People Development)行業,個人的貢獻值還能是什麼?

譬如:

  • 「我」總是熱愛將資源高的流向低的,幫助資源整合,達到市場均衡
  • 「我」看重將人與職場再連結起來,重燃職場人對工作的熱情,上升整體動能

個人品牌,從你不知道到知道,再到能夠被看到,被接受,被認同,經營的過程,需要相當長的時間。而構建品牌的過程,還是會經歷溝通上的挫折,譬如客戶不一定接受你的樣子,更期望的是你趕快幫我找人就好了。

或是,傳遞個人價值觀時,太過理想化或可能包裝太多層,自己都沒有摸清楚核心價值,後來才慢慢解開。

4.png

個人品牌的摸索時間,可能是以“年”來做起跳,但這都是值得我們預先思考的,因為這將會大大攸關未來的職涯走向

III. 獵頭的摸透期

延續前個階段的個人品牌,當我們開始能形塑自己的樣貌,還有另一件伴隨要思考的是:接續品牌,所能發揮的價值影響力。

這樣才有機會,在被知道後,發展出自己的產業、發展、服務、產品、工作模式,並且擁有更多屬於自己的自由度。

因此,在接下來獵頭的第五年~八年,我們更多可以問自己:「在這個產業風向,我能帶來什麼樣的個人價值?」

在切入自己所能發揮影響力,轉換為實體、無形價值的空間下,有些人可能選擇:

  • 自己創業,開立獵頭公司,當起老闆
  • 成為接案形態的自由工作者,或幾個人的小型獵頭工作室形式,共享一個品牌
  • 選擇在大型人力顧問公司內,擔任Section Manager、Section Leader
  • 轉往客戶端(Inhouse)作發展,擔任招聘或人資相關角色
  • 採取斜槓經營,將自己這幾年所累積在身上的資源,做分散式“投資”

也就是,在過去幾年的經驗中,從在“公司內框架”中挑戰與競爭的意識,再到在這個“業界框架”中競爭,甚至是跳脫所有框架,“與自己”做競爭,挑戰自己,這將是職涯每個階段中,持續不斷的過程。

至於,到底要不要加入獵頭?

在這個職位上,確實會因為看得人多,比起其他行又業的工作者,更有機會對照出自己喜不喜歡某個職位角色。因此,只要在這樣的過程中,有意識地去展開驗證,客觀地接觸候選人,很快就可以摸索出自己想做什麼。

而獵頭,是一個高度屬人的工作,當你所散發的是連「自己的職涯也不知道」,其實他人(客戶、Candidate)是很容易感受到的,這對於建立專業感與信任度,將是會有強烈影響的。因此,

  • 如果當你想要踏入這產業,其實就是決定放掉過去的東西,以空杯心態重新開始
  • 如果你還在這產業中掙扎,不妨回顧這三階段,有沒有能轉換視角來思考的地方

期待你能依獵頭的職業角色,更貼近自己的職涯、嚮往與人生。

 

Happy Hunting!

Lynn

 

 延伸閱讀

你所不知道的獵頭商業秘密(上): 業務型獵頭

《但願你因工作而閃亮》工作認同與自我認同的差異?(P.167)

最新職涯深度工作坊

《 職涯深度系列 – 專屬你的優勢說明書》
2022年最新開課:2022/6/18-192022/8/6-72022/10/1-22022/12/3-4

 

版權宣告 : 本站所有文章未經事先書面授權,請勿任意利用、引用、轉載。用戶如發現其他個人或組織涉及侵害本網站著作權或商標權,請立即與我們聯繫。

本站法律顧問:吉常同法律事務所陳盈光律師

 

Recommended Posts
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