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職涯成長】除了工程師,我還能做什麼?
幾天在教練時,我的Coachee(受教練者)突然提到:「以前在學校,在職場,總是被要求追求分數高的,卻沒有人要求追求適合自己的。」這樣的一句話,讓我特別有感觸。
她的職業身份是一位工程師,也剛好與我正在著手這篇文章的角色背景,有著部分的重疊。在我所涉獵的高科技領域,接觸不少想給自己重新定位的技術人,卻苦無一個能真正實踐的機會,或因不穩的第一步受挫而縮了回去。
因此,本篇文章的撰寫初衷,期待分享給「正在思考除了工程師之外的選項」的讀友,我們能如何釐清現有想法,為穩固的第一步而有所儲備。
- 基礎題:「怎麼想」很重要
一般來說,在思考「到底有什麼其他選項」的過程時,想法都是比較混亂的。這時,我們不妨先分成兩種方向,建立在這大方向之上,去想我們的“第一步”可能屬於哪種類:
A、不轉換產業:選擇待在「同個行業」,但轉換到「不同功能角色」
這個選項你或許聽過,不論是工程師轉專案經理、工程師轉業務這樣的案例,常見的做法是從原來技術介面的角色,切換成人際介面的角色。
我通常會建議,在思考這個選項的職場人,第一步是:重新去審視身上,所擁有的主客觀條件,包括:
- 主觀條件:人格特質、自己本身你能貢獻的東西、自認為發展空間⋯⋯
- 客觀條件:產業知識、工作經驗、技術技能、不同國家遷移的選項⋯
去想想自己擁有什麼東西,可以有怎麼樣的發展空間,以此去重新為自己定位,並形塑出你能帶來價值的面相有哪些。
舉例來說,你可以在這個產業或者公司,找找看有沒有對外的投資、採購、客戶服務、業務角色,這樣就能延續你對產品、製成、品質的了解,轉化自己的背景優勢。
也必須提前認知所伴隨的挑戰,而有所準備:你要如何將自己的口條、個性、生活圈,用另一種方式來存在,呈現給最願意看的那群對象。

重新定位不只是自己改變這樣簡單,更包括自己的生活步調、生活圈、外顯表達,甚至行為節奏,都會跟著起變化
B、轉換產業:選擇挑戰「不同行業」,甚至轉換到「不同功能角色」
這樣的做法相較第一種為大膽。對於完全不想繼續待在現在這個產業,而想往新領域或角色前進的人,常會有如此的擔憂:
「如果我轉換行業,不就代表我所累積的經驗知識完全沒效了?」
而這樣的擔憂,往往讓人更容易停滯不前。
其實,在這樣情境中最重要的第一步,反而是意識到:知識永遠會把你綁住某個產業,但懂得使用知識以外的工具,是我們每個人現在都必須要有的能力。
而這個“工具”,可以是你的個人特質、軟技能(創意發想、服務態度等)、看事情的視野寬廣、對某個議題的熱情、商業應用性。
為什麼會這麼說呢?
回歸到現代人本身,都需要經歷不同產業變化與世代。譬如從家用電話到手機,到網路的應用發達,手機軟體放在電腦上,電腦軟體放在手錶上,當某某技術變動時,生活的載具(Device)跟著改變了。
考量到產業環境的高變化性,甚至包括本身的職業倦怠,想要在職涯中的某個十年,都待在同一個行業,發生的機率實在不高了。
因此,當轉換成為必備時,「怎麼想」就跟著變得很重要,才會有可能讓「改變成為機會」。

你或許聽過「跨界能力」很重要。其實可以不用把跨界想的這麼生硬,而是想成你的“跨視野能力”,來看待自己累積的技能組合,與經驗價值如何再應用,產生出新角度。
- 衍伸題:摸索>思索
現在,我們有初步的兩大方向可以去思考,不論我們將做出什麼樣的決定,別忘了在選擇前還有個很重要的過程必須跨越,卻也是很多人容易忽略的:主動摸索,而非原地思索。
所謂的原地思索是,許多人會卡在:「如果我現在_________(各種原因),不確定未來是不是會想做工程師,我能怎麼做呢?」要知道,這樣的答案是很難憑空就想出來的。
譬如:「如果我現在才初入職場1~2年,不確定未來是不是會想做工程師,我能怎麼做呢?」
通常我不建議初入職場的新鮮人,太快設定自己的方向。但對於這樣的問題,最重要的儲備方法,反而應該去有意識地在工作中、每項任務中去體驗:
- 自己做什麼覺得好玩?感到開心?
- 做什麼讓自己擁有想持續學習的動力?
在沒有設限方向開始去體驗後,你可能會在未來2~3年,你逐漸收斂出自己喜歡的樣子,那麼,到那個時候不會是:「我這三年浪費了。」,而是你會慢慢探索知道自己:
- 我可以做這個
- 我喜歡我可以這樣做
這時候,你才會有足夠的信心,確認出「我真的可以去做這件事情」,而不是空想而已。當確定這樣的角色方向後,你就能在接下來的一年,主動去完成幾個代表性的高價值專案,來爭取下一個工作角色的籌碼,以及清晰的轉換動機來說服他人。
再舉個具體情境來說⋯⋯
如果你是從事「軟體開發」工程師,在專注Coding之餘,不確定是否有其他空間學習來累積經驗,在未來轉換到其他角色。
➔ 這時候,我們反而可以思考的是從「軟體」出發,未來它可以往往QA、PM、Sales、採購、產品規劃去走;如果再跨大一點,往軟體第三方的採購去走,軟體的跨國公司專案管理都有機會。
那麼,在這些眾多可能機會的延伸上,你應該在平時就仔細的去聽、去觀察,當主管、同事在談這個東西,或是這個提案,實際的情況是什麼?
你能不能藉由幫小忙開始,譬如,自願提到我來幫忙電話連繫客戶。這樣你就能實際在電話過程中,去了解原來和客戶聊天都要聊些什麼?工作流程是怎麼進行?合作方式是什麼?或是和主管一起去拜訪供應商,協助撰寫提案。
在這個觀察過程,你雖然還不知道明確的頭銜方向,但你可以從中慢慢收斂出:喜歡又真的有潛力可以做的。
譬如,我發現喜歡溝通,那麼,我是喜歡把大家既有意見做總結成形的部分?還是在一遍空白中去做腦力激盪的部份?或者原來寫提案很有趣,打電話很無聊等。
千萬不要小看這些小動作,這樣「有意識的摸索與體驗」,都比空泛的「思索到底要做什麼」來得更加直接,這都可能將我們帶到新世界。

許多轉型成功的技術人,轉型的出發點都有所不同,但唯一的共同點,都是他們經歷了一段有意識地摸索、思考與反芻的時間
實力很重要,眼力也很重要。
雖然本次分享是以工程師為出發,但這樣的方向切分與心理準備的過程,是任何一個在思考職業轉型的職場人,平時都應該要有的儲備。
而不是到了「真的做不下去」才尋求轉職,這樣的準備往往都是不足的,反而可能在2~3年後的下一個職業生涯中重演問題。
在模糊之時,聚焦在可控制的範圍內做好儲備,培養實力,也不忘磨練眼力。
Happy Hunting!
Lynn
延伸閱讀
《但願你因工作而閃亮》面試如何拉開專業差距,還差這一步(P.84)
【求職策略】LinkedIn(1)如何寫一個吸引人的頭條(Profile Summary)
【求職策略】LinkedIn(2)如何善用工作經歷區塊(Work Experience)
最新職涯深度工作坊
《 職涯深度系列 – 專屬你的優勢說明書》
2022年最新開課:2022/6/18-19、2022/8/6-7、2022/10/1-2、2022/12/3-4
版權宣告 : 本站所有文章未經事先書面授權,請勿任意利用、引用、轉載。用戶如發現其他個人或組織涉及侵害本網站著作權或商標權,請立即與我們聯繫。
本站法律顧問:吉常同法律事務所陳盈光律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