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職涯成長】轉當自由工作者,你該注意的職涯事(上)
提筆這篇文章時,有人曾問過我:「Lynn,沒想到妳會對自由工作者的身份感到關注。」
確實,身為獵頭,將注意力放在那些活躍職場的職場人身上,邏輯上聽來似乎更有效率的。但在獵才工作的近幾年,我卻有很深的感觸在於:活躍於職場上的工作者逐漸變少,或者職場人對於工作的要求期待變得大不相同。這對雇主重新審視看待人才的標準,亦或是職場人面對職涯的發展意識,都是全新的思維挑戰。
而當背景環境在變化,很多我們所認知的非典型,可能才是現在的典型。那些你過去從沒想過的大膽選項,不管是切換到從沒想過的產業、換個國家做主戰場的發展等,而自由工作者的職業身份切換,也會是其中一個。
在我與自由工作者接觸時,會伴隨觀察到幾個現象:
- 定位模糊,沒有價值潛力提升的接案品質
- 沒有穩定的資源圈,缺乏有力的客戶與人脈
- 做事模式太過單一,無法有效彈性切換應對模式
- 從接案到結案,缺乏廣泛的知識或經驗來支撐過程
- 風險規劃與應對選項過少
這些現象都可能造成自由工作者,陷入職涯的階段瓶頸。職涯身份的切換,可不是單純只有「我要變」,更多的是「我要怎麼變」。要怎麼變,意味著瞭解到:你將很難用舊有在公司工作或是那套生存觀點來做應對。
若是認真想要以這樣的身份做職涯經營,甚至長期發光發熱,都必須以更銳利的方式問自己:是否有將這個身份想對了?切入的成熟度與時間點是否合適?角色的重點差距(Gap)有沒有思考到?譬如心態面、技能面需要轉換的部分。來去分析這次的轉換,也等於給自己做好心理建設與預先準備。
這篇文章想來分享,有哪些點是可以輔助自己考慮,並且意識到去做調整與準備,也將會分上、下篇來探討。

職涯是工作選擇的累積。即使是轉變為自由工作者,對於這樣的選擇背後,也必須要有「我這階段要去哪」、「那麼我要怎麼去」的方向感
很多人會把自由工作者跟斜槓青年的概念搞混。自由工作者可能是斜槓,但斜槓未必是自由工作者。斜槓青年的概念源於,相信人可以有多元人生並反應在工作身份上。例如一個人可以是軟體工程師/攝影師/部落客,是不是每個工作都帶來收入?這倒未必,有些純粹是做開心及興趣的。(關於斜槓可參考我先前的撰文:想「斜槓」?先想清楚這些事)
而自由工作者,這群人不依附在某公司或組織下,以個人或工作室的名義進行工作,最讓許多上班族嚮往的是,不需要固定時間進公司上班打卡,可以彈性安排工作時間及內容。這樣的彈性空間,可以發揮自己的專長,又可以選擇合作對象及工作內容,是夢幻的工作型態。但現實真的有這麼美好嗎?
事實上,大多數的自由工作者會靠特定的專業能力維生,例如軟體開發、空間設計或文字工作者等等,工作時數不是以一週上班幾天去估算,而是接了這個案子需要花多少時間去完成,報酬是否匹配時間與價值,自己再評估是否願意投入。
自由工作者不代表比上班族自由,如果沒有做好發展規劃及定義自己在市場提供的價值,陷入生存的經濟壓力中,比起每個月固定領薪水的上班族可能更加辛苦。從外表雖然看起來更隨心所欲,卻容易忽略長遠經營與個人發展,變成不是一種職涯經營,而是一種短期生活,體驗完了後再回去公司打工就好。

所謂特定的專業能力,可能是在某一項專業上擁有高議價力,對於能力必須能細緻評估自己的水平,譬如會做甜點、能做出好吃的甜點、能做出像藝術品般的甜點,就是不同能力層次的展現
意識二:自我管理與心理韌性是生存關鍵
當再也不用在設定鬧鐘在七點起床,匆忙吃早餐擠捷運去上班。甚至你的信箱再也沒有那些日常郵件,沒有人急著找你開下一個會,聽起來好像不錯。但事實上,這邊隱含了一些挑戰:
- 你該怎麼從無到有,建立起自己的工作流程?
- 你該怎麼與外界保持一定聯繫,甚至仍獲得業界更新消息?
- 低潮時,你該怎麼克服孤獨感,維持穩定、積極的節奏?
自由工作並不是想工作才工作,而是需要高度自律、時間管理能力與主動性。有效率的時間分配運用,攸關一個案子是否能準時完成,並連帶影響品質與信譽。在沒有固定的上班日後,工作跟休息的界線很模糊,沒有安排好容易陷入每天都在工作的狀態,可能會比固定工作八小時更加累人。
而心理韌性,將幫助你成為一個成功的自由工作者,甚至一些「雨天時期」。
試想看看低潮時,再也沒有同事可以讓你吐苦水,在公司工作的同學們也不一定懂你的困境,這時該怎麼維持一定的工作節奏是種考驗,甚至持續接收外界的消息,而不是自己待在咖啡館做事情。你必須在狀態不好時還能動起來,這樣才可能有進展與金錢報酬。

就像在公司工作有高低起伏,自由工作者在沒有公司招牌的保護傘下,更容易在經營初期或低潮期,對自我價值感到懷疑,別忘了切換不同方式給予自己充電與肯定
自我管理也攸關你怎麼照顧自己、激勵自己,我認為這對自由工作者是很重要的。如果你已經是自由工作者,將會發現以前待在組織內,所期待的需求已經是大不相同,能有好好照顧自己的策略,這也是職業角色的轉變重要的一環。
並且,當你的時間彈性許多,以前在乎的放假、獎勵、陪伴家人,似乎不一定能為自己帶來充電。照顧自己的方式,可能更像是改善與提升自己,譬如:去學習與工作毫無相關的新技能、透過不同專案來擴展自己的創造力,或是與總能激勵你的人一起吃頓飯,這也能幫助你保持與外界連結,不再只是案件合作相關的那群人而已。
下篇會接續來聊聊成為自由工作者,如何發揮認可、風險控管與職涯發展。
版權宣告 : 本站所有文章未經事先書面授權,請勿任意利用、引用、轉載。用戶如發現其他個人或組織涉及侵害本網站著作權或商標權,請立即與我們聯繫。
本站法律顧問:吉常同法律事務所陳盈光律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