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職涯成長】換工作,跳領域,我該不該?
那,到底要不要換呢?這個問題,牽涉到每個人不同的自我了解程度、設定賭注的程度、不同支持與限制的程度、既有資源運用的程度等,這樣的交互影響,實在難以用單一面向去回答:要,或不要。但如果你現在感覺到卡在單向痛苦的狀態中,這篇文章想帶給你的是:回歸“個人”身上,再多一些些的思考與小提醒,先從卡住迷思,再問自己幾個小問題,找出沒有思考過的角度,或抓住那些曾閃過的念頭,刺激並且幫助自己找出“反彈力”。畢竟,職涯這條道路是自己走出來的,也是開始為自己負責的道路。
1. 常見的兩個卡卡:謹慎思考v.s追隨熱情
A. 不上不下:謹慎思考的迷思 。
當你面對轉換,你可能知道做這樣的方法:優先做經驗檢視,然後技能盤點,再看看自己的優勢在哪,該往哪邊去做轉換。但回歸到應用上,卻常出現一件事:盤點時愈來愈發散,覺得自己什麼都可以做,什麼都可以去延伸,卻因此停滯在無數看來縝密可行的方案中,而最糟糕的狀況則是:這樣的停滯變成了一種生活習慣。
其實,在面對眾多方案執行時,看似縝密佈局卻伴隨著機會成本:流逝時間,我們過往習慣的:先計畫後實行,這樣的謹慎固然有好處,但有時,我們反而會掉入在“過多思考”,忽略了“變化趕不上計畫”的風險,甚至是計畫裡的方案全部都是“自己認為的”,與真實情況的連結有很大的隔閡。
處在對這些思緒的掙扎,那麼,有沒有想過,可能來自於我們對失敗的恐懼感,想要一次就能成功,因此想要全盤性掌握再從中選擇最好(時間繼續滴答滴答)。但別忘了:回顧所有工作歷程,幾乎不可能“一次”就轉換到想要的工作及領域,甚至找到所謂“Ture Calling”。那麼,面對階段性想要轉換,我們能不能把全盤性掌握的這種“大贏”,替換成是邊測試邊探索的這種“小贏”,而如果是要達到這樣的小贏,目標要設到哪邊,去彈性測試可行性,才能更離趨近真實的自己更近一步,就需要運用“圍繞在自己周邊有哪些東西能測試”的想像力了。
B. 不上不下:跟隨熱情的迷思。
我們每個人都包括了許多不同面向的性格在身上,譬如工作人格、戀愛人格、兒女人格等,又或者活潑好動那面、講求務實那面、猶豫不定那面,這些性格可以是共存、也可以是衝突。這些不同的性格在我們面對外在人事物,都有產生不同作用與反應,而那正面,就有可能引發好奇、興趣、熱情,當你處於在:『因為不是做自己喜歡的事情,覺得這份工作對人生好沒意義⋯⋯』下,進而去選擇“跟隨熱情”,卻忽略了這份熱情也是會“變化”,最終就可能變成“盲目的一頭熱”。
許多職場人為想找到“完美的職業”而備感壓力,無論是即將步入社會、趕在30前就定位、中年對人生意義追尋等,這份“找尋不到”的焦慮蔓延在不同階段中,自己也開始變得不喜歡自己。但,在“完美的職業”與“變化的自己”的中間,我們是不是漏了什麼呢?如果在沒有先了解自己的多變、認識自己到底是怎麼樣的人,是容易讓自己在決定行動後,更喪失目標感、加深挫折感的。
2. 那麼,接下來我該做什麼?
不管你是處於在哪一種“不上不下”間,唯一的共同點是:你不能只是待在電腦前思考,很多“真實”的資訊是需要自己實際去求證的,親自驗證收集“第一手”經驗與資訊,而不是只依賴二手建議去做決定。搭上線,這個行動很重要的,考驗的是:你必須要“走出去”,推動自己去找答案。
而在找尋這個幫忙,不一定是要來自於職涯顧問、獵頭、行業專家。盡可能去你尋求任何目標產業中,能夠分享給你洞見,並且認為值得信任的人(不是單方面給你:Yes 的人,就是值得信任)。但在搭上線前,請務必先確立明確的問題與想法,而不是拋出開放性問題期盼對方給你解答,當對自己的定位不清楚,對方也會面臨不知道從何幫起的困難。
而如果你對如何提問沒有頭緒,請保持三個元素去行動:
- 詢問建議:明確告訴對方自己現在狀況、思考重點,請教這樣工作背景與經驗,有沒有任何對像你這樣情況的角色/產業的切入點。
- 收集觀點:請教那些“身歷其境”的人,才能驗證自己的想像是否切合實際,不論是:公司文化、公司政治、行業痛點、指標團隊等。幫助自己了解全貌,從中找到自己在目標角色/產業區段中可以貢獻的獨特助益,這點,也是在工作轉換中,你該去強調的價值傳遞。
- 請求幫助:請教對方還有什麼對象能夠引薦談話,或相關書籍、課程、讀書會、兼職實習,能再讓你深入了解這產業或搭上線,這都將幫助你能抱持實驗性的可能去做探索,產生腦內框架外的新想法。
![]() |
千萬別自己悶著,有了第一手經驗才是能幫助自己調教想法,並有效搭配他人二手建議做決路徑修正。搭上線的人脈也很重要,明確的告訴對方你的現況通點請求建議,但除了當Taker也別忘了當Giver。 |
3. 但我不知道怎麼找明確的定位與找誰幫忙⋯
如果你閱讀完以上,也想幫助自己,卻不知道怎麼去找、怎麼去問,那麼我想請你拋開所有成見、既定想像,真實地詢問自己這幾個問題,先去釐清自己現在的情況:
Q2. 為什麼你會覺得痛苦呢?
Q3. 這份痛苦,未來能長出任何正面的結果嗎?
Q4. 這樣的正面結果,未來,對你有什麼幫助呢?
Q5. 有幫助的話,那麼,你該如何幫助自己?(你需要什麼?)
你可以看看別人如何問自己:
- Ann目前在金融業服務,正在掙扎要不要辭去業務工作?
Q1. 現在在做的工作,哪一個環節讓你覺得痛苦呢?
非常痛苦,我過去一直是做文書方面的,但現在公司現在面臨轉型,我們的角色全部被要求轉成業務性質,每天不得不打電話去做商品推銷。
Q2. 為什麼你覺得痛苦呢?
因為我的表達能力很不好,但偏偏主管強迫我去做這件事情,這跟我的個性全然不同,每天進公司就想離職,何況要面對那些掛電話,更讓我很低落。
Q3. 這份痛苦,未來能長出任何正面的結果嗎?
如果熬過的話,感覺對於與人互動的應對進退會很有幫助吧。我聽過許多成功的業務一開始都是內向的個性,最後卻成為行內頂尖業務,嗯,這的確我是曾想像過的。
Q4. 這樣的正面結果,未來,對你有什麼幫助呢?(能想像自己變成什麼樣子嗎?)
其實有時候做行政職,也會害怕自己被取代,如果真的能克服,也許在薪資拉高、認識新朋友、建立個人口碑都有幫助吧,就算以後不做業務,可能能讓我比較能與他人溝通,不會老是被誤會,我之前常常因為這樣在面試吃虧。
Q5. 有幫助的話,那麼,你該如何幫助自己?(你需要什麼?)
我真的需要一些幫忙,不管是在面對陌生人的緊張感、應對口條、自信心提升。公司已經有提供一些訓練課程,但我太少接觸人群也許是個問題,也許可以參與公司的社團,或其他活動,試著去認識一些人,練習開口與互動。
![]() |
世界很快,但不代表你不能慢中求快。試著再問問自己想要轉換的初衷是夠明確、已經盡力去克服了嗎。 |
不論剛剛案例中的Ann最後選擇要不要轉換,至少先問自己這五個問題,去想這份痛苦背後、未來能帶給自己的,到底有沒有助益,且能帶到下份工作?(不論是在個人成長、職場、生活)而不是在一時情緒下,片面強化自己對於離開/轉換的選擇是對的。
試著找出沒有思考過的角度,或抓住曾經閃過的念頭,幫助自己找出反彈力,並把這股反彈力帶入你的生活應對、下一份工作中。在回答完Q5,你應該對於你需要的幫忙能有初步藍圖,也能開始去做“搭上線”。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現在職場人的生涯,可能會有2~3次以上“職涯”的可能,你將會更頻繁地面對這種不上不下的掙扎。雖然相較過去,雇主對於“職業跳動”的接受度上升許多,但回歸自己在每次的跳動所能帶來的“多認識自己一點”、“多克服一些事情”、“挖掘出可遷移能力”,這些無形的層次累積,都會是在“橫向發展”發揮很大的作用力(過去我們所認知的電梯式職涯發展已不存在了,反而強調更多的是個人經驗與能力的平移“擴充”。),愈是知道自己的,愈能與這樣的大環境共處。
「造就你的價值,不是從你出生那刻,是從你做的事情開始。」一直是我個人很喜歡的一句話。期望有天你去上班,卻意外發現心境上像是“沒在上班”,這種感覺像是種進步,外在身份更趨近於真實自己,而這份心情也會逐步長出更多自信,讓你能更有勇氣跨足其他事情,探索出更多未知的自己。
最新職涯深度工作坊
《 職涯深度系列 – 專屬你的優勢說明書》
2022年最新開課:2022/6/18-19、2022/8/6-7、2022/10/1-2、2022/12/3-4
版權宣告 : 本站所有文章未經事先書面授權,請勿任意利用、引用、轉載。用戶如發現其他個人或組織涉及侵害本網站著作權或商標權,請立即與我們聯繫。
本站法律顧問:吉常同法律事務所陳盈光律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