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面試的藝術】老派面試之必要:常見問題整理集 Q1~Q3
不曉得最近你有在面試嗎?每年春季結束後,就是人才市場流動的旺季,而面試其實是雙方互相了解的一個過程,對於求職者來說,除了對於面試型態的掌握 ( 電話面試、Skype面試、直接面試、團體面試等 ),對於常見的面試問題也是需要做了解的。就我過往的經驗來說,反而那些跌破眼鏡的求職者,往往是在面試結束後回答:
「公司看起來沒什麼新意,問得都是很常見的問題。」
因此,就算是面對那些沒新意、老派的面試問題,我們都需要了解:這些問題背後的“問題”是什麼呢?搭配求職季,這系列會慢慢整理出,你可能會常從獵頭、人資招募、用人主管聽到的問題,期望能突破面試盲點。
小提醒:本篇系列我們不討論,所謂如何答出完美回答,而是“聽出問題”來抓取“自己獨特點”。
Q1 : 你是如何知道ABC公司/我們公司的呢?
✔ 聽出意思:你對於該產業的了解?對我們公司感興趣的程度?
所謂對於產業的瞭解,就是:對於所屬領域,隨著工作時間的上升,全局概括地了解內部的組織分工與完整流程、產業上中下游、合作夥伴、競爭對手等狀況。無論你是屬於研發製程、專案管理、業務行銷等角色,都是一位職場人對於自身領域該具備的認識,而這樣的認識來自你有意識地觀察,也會去影響看事情的多維度,甚至面對選擇轉換工作的審慎度。
對於潛在雇主來說,通常希望求職者是:經過仔細思考而非情緒性跳動進行選擇,並且能把自身保持在與環境變化同步的夥伴。透過這樣的問題,是很快可以判斷出求職者對於“自身環境”、“外在變化”、“潛在成長”的程度。
► 你可能會問⋯⋯
- 但公司這麼多,我怎麼可能全部知道?
的確,有些公司在人才市場知名度不像大型組織來得高。如果你是在電話篩選階段被問到這問題,不用感到不好意思,微婉請對方簡單描述該公司,並在之後主動上網做資訊收集。於下次通話上,與對方做了解後的補充,釐清你的理解是否正確(目的:驗證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確),這其實也是一種正面訊息的釋放。
而如果是在直接面談被問到這樣的問題,真的就沒有理由說不知道了,有些求職者認為答應參與面試,只是來看看、來認識而已,但是也要思考當雙方都付出時間、心力,就應該認真看待,千萬不要把面試後的名譽給賠上了(同理,招募雇主也需要尊重求職者的時間)。若對於面試公司的商業模式仍感模糊,同電話篩選的動作:主動丟出自己腦內的架構,讓對方去驗證自己的想法,做好期望值管理,不要單憑假定想像。
- 但是我是轉換到不同領域,所以對該產業不熟悉?
若是轉換到不同領域,面對這樣的問題,你的回答更是突顯出:真切想要做轉型的動機,只要是能在網路上搜尋的到的資訊,都應該盡力去做補充。或是找個目標產業內的朋友請他吃個飯,與他請教最直接的行業經驗,對於資訊收集更有加乘效果,因此,別忘了弱關係的運用。
![]() |
練習聽出對方背後的問題,才能順利接球把討論延展至有深度的地方。 |
Q2 : 請問你能夠稍微介紹自己嗎?
✔ 聽出意思:你是否適合現有機會呢?
這個問題相當常見也相對重要。這種自我介紹的陳述,架構邏輯、聲音語調絕對都會影響到接下來面試官對你的評價,因此是種第一印象的搭建。
但許多人會誤以為這樣的問題,是回答:成長背景、求學歷程、每段工作經驗。那我們要思考一下:如果你選擇這樣回答,其實就跟面試官手上的那份履歷“一模一樣”,我們要做的不是“重述”,而是幫對方畫出自己的“重點”。
針對每個職位的面試,自我介紹也絕對不同,我會建議這四個動作(A):
4. 當你有了這份草稿後,務必精簡再精簡,濃縮到3分鐘左右的長度。
► 你可能會問⋯⋯
- 我還是不知道該怎麼起頭介紹自己?
建議可以利用三個元素(B),包括:你是誰?你的職業/職涯重點?你為什麼在這邊?來做為一份大綱,串起“你”的故事。
這樣思考脈絡是否較為明確了呢?別忘了用展現興趣度,作為正面訊息傳遞的收尾。
- 如果我是剛畢業學生/跳領域/想申請主管職(C),要怎麼抓什麼重點呢?
1 .若你是剛畢業學生,請抓出任何與面試職位相關的實習生經驗、個人興趣、在校時作的專案經驗來當作故事重點。
2. 若你是面臨領域轉換的求職者,別忘了強調你的熱忱,但只有熱忱是不夠的,還需要抓取你的“可遷移能力”(Transferable skill)、“核心能力”作為重點。
3. 若你是面對管理職的職位,請抓出任何你過去如何激勵團隊、帶領團隊的經驗、成功達到了什麼目標,這種實際的舉例來當作故事重點。
再次總結一下,在做自我介紹準備時,可以依照:
![]() |
自我介紹是種台上3分鐘台下10年功,千萬不要再“重述”冗長的履歷。 |
Q3:你對3年~5年後的職涯目標規劃如何?
✔ 聽出意思:你有認真思考過自己的職涯嗎?我們的期望是否有共同點?
所謂現代職場,選擇“安於同一家公司慢慢晉升”的想法已經不是主流了,反而是“在我的目標道路上誰能成為我的夥伴”。而這夥伴的其中之一,可能會是你所選擇的公司:你付出自己的時間與經驗,找到通道做展現,反之,公司釋出時間與資源,培養人力資本。因此這個問題背後其實是:探討夥伴間彼此的目標是否相容。因此請千萬避免說:沒想過、不知道。
你可能會問⋯⋯
- 但是3年後的規劃未知數很多,那到底該怎麼回答?
這的確是有點令人困惑的,但請回歸問題背後的核心去做發想。也許你會發現:自己與對方想要的人才方向,是模糊、甚至衝突。但你仍可以針對具體職責,抓取自己的實際經驗,找出連結點,即使你不太清楚未來會發生什麼變化,但至少現階段,你能看到這個經驗有延續性,或者能習得管理、溝通技能等這樣新的可能性,去做真實且開放的回答。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“Talent will get you in the door, but character will keep you in the room.”
最新職涯深度工作坊
《 職涯深度系列 – 專屬你的優勢說明書》
2022年最新開課:2022/6/18-19、2022/8/6-7、2022/10/1-2、2022/12/3-4
版權宣告 : 本站所有文章未經事先書面授權,請勿任意利用、引用、轉載。用戶如發現其他個人或組織涉及侵害本網站著作權或商標權,請立即與我們聯繫。
本站法律顧問:吉常同法律事務所陳盈光律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