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職涯成長】那些年我們對人脈的誤解(下)
上篇中,我們討論了那些人脈迷思與真實案例,因此發現“人脈”也是會動態長大地,以及許多時候“弱關係”反而幫我們打開意外的窗;而本篇我們要繼續探討:到底弱關係存在在哪?如何善用它的幫忙為我們的求職、職場人生去做“開窗”。
1. 如果你曾聽過所謂弱關係(Weak Ties)、強關係(Strong Ties),應該知道這是很古老的名詞了,但它卻總是那個被我們忽略——影響求職過程的關鍵因素,先來看一個真實案例,看看它到底藏在哪裡:
“A和B是好朋友,在一次吃薑母鴨的週末聚會上,A問了B的公司廠區有沒有缺工程師、怎麼面試申請才好,B義不容辭告訴了A廠區現在的困境、可能遇到面試者的個性。隔天進公司,B與財務C還算不錯,於是B便詢問了C最近有沒有什麼職缺,便將A的履歷轉給了C,而C也沒花費太多時間在細看履歷,就把A的履歷轉給HR、用人主管,最後A真的順利得到這份工作。”
那我們來拆解一下這個案例中A的成功轉職,中間是透過了哪些關係的運作,可以配合顏色看出:
- A與B強關係
- B與C的弱關係
- C與HR、用人主管的弱關係
透過以上的拆解,就算你沒聽過這名詞,大致可以理解“強弱關係”是如何交替影響了。從這案例看出:你所親近的朋友會願意花時間、精力去幫助你,就像B細心與A分享了內部人才知道的珍貴的訊息,但即使這樣他可能還是無法幫助你去得到一份工作。進而B去與C做打聽,C基於與B的交情,建議了合適的機會,並且將履歷轉給了人資、用人主管,站在A的立場,這都是運用他人(B、C)的弱關係。
在真實的日常,我們可能會需要通過“更多層”的弱關係,才能在其中一環找出合適機會、資訊。甚至就算不是從工作、同領域遇到的人,並不代表對方無法在你的職涯幫助你,他人所掌握的資訊反而是往往都是那:關鍵的臨門一腳,就像案例中A、B跟C所擔任的角色、領域是大不相同,但卻是關鍵轉出履歷,間接背書的那個人。
- 容易被單一事件壟斷:若只能從親近家人朋友(強關係)得到觀點,這些總合容易把自己放置在眼光狹窄、不利的角色之中。
- 容易與整個社會資訊脫節:現在社會腳步變化之快,尤其在大家都各司其職、各有所長的時代,如果職場人若無法善用“弱關係”獲取“圈子外”的資訊,是容易與整個社會脫節、認知水平僵化。
因此在我們善待強關係的同時,也要附帶思考如何增加弱關係的:資訊和多樣性。其實適時、適當增強自己的弱關係是健康的,這反而能讓我們的強關係圈子一起變得更向上,而非互相取暖。甚至隨著年紀閱歷增長,你也許會突然與不同群中的誰,有了“來電”的感覺,這邊的來電指的是:突然覺得想法一致、有話聊——這其實就是一種由“弱關係”轉變到“強關係”的過程,因此它也是會動態變化的。
![]() |
強關係的價值:關係;弱關係的價值:資訊與多樣性 |
- 走出人際舒適圈:適時練習“說”
- 心智轉換:丟掉為了認識而認識
外出參加活動時,請丟棄只是為了拿到“名片交換”的想法。記得,我的職場日常曾發生過一件事情:同事A前晚參加了一個Networking Event,遇到了一位高階主管,恰巧與B正在進行的案件有所相關,而好意將名片轉手給B,讓他能打電話過去了解更多訊息,沒想到B打了電話過去後,對方卻一點都記不得A,因此對B的態度並不友善,使得這通電話變得很唐突,丟失了美意。
- 有品質的提問:少走點錯路
有時,令人印象深刻的提問,反而加深他人對你的印象。但這份有品質的提問是怎麼來的呢?其實,當你有明確的目標後,你就會變得善於觀察周遭的可能性,而這份可能性會領導你去思考各種連結,並且開始會產出許多不同見解的問題。
如果你有許多疑惑,看過了一百篇文章,有時真的比不上與一位有經驗的人交流,來得更受用;而如果有任何機會是接觸到“人”時,不妨為自己設個小目標,不論像是:想要了解會計的升遷可能、想要知道更多關於設計的日常等,這樣的心智都能讓自己開始觀察、發現與提問。而有品質的提問,往往都是會令人留下深刻印象的。
- 學習做Giver:讓別人知道你能幫助他什麼
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過一件事情:有些Taker反而擁有廣大的人脈圈。為什麼呢?部分來說,有些之中的他們必須從人脈圈尋求幫助,但得到一個幫助後卻像斷了一條道路,他們不得不透過新的Network拉近新的人進入他的圈子中,這無形中也讓自己的信用名譽降低許多。
![]() |
檢測一下我們在組織/職場上的心態屬於那一型 |
- 建立融洽關係:拋開預設立場
- Follow up:好的結束也很重要
![]() |
對人脈經營感到費力的話,不妨換個角度:培養建立有效的弱關係的習慣 |
4. 現代職場人的時間都相當碎片化,每個人的相遇腳步變得更快、更緊湊,無論是一通電話、一封電子郵件、一場活動等。如何在短時間建立“有效的弱關係”絕對是個挑戰,而有效指的是:他人願意與你建立起連結,並且願意幫助你,成為那關鍵中的臨門一腳。
如果真的對人脈經營很困擾的人,不妨善用這樣的二分法,用心理不負擔的方式放寬心、保持開放的態度,來看待圍繞在我們周遭的“強弱關係”。這樣的心智能夠為自己帶來潛在工作機會、創業想法與合作業務,並且幫助我們與其他領域串起新的連結與可能。
因此把弱關係的培養當成習慣,並且鼓勵自己的人脈圈允許這些不同訊息自由流動,形成正向的循環,善用它來開窗。總結以上6點,都是我們需要不斷練習與提醒自己的,包含我自己。
最新職涯深度工作坊
《 職涯深度系列 – 專屬你的優勢說明書》
2022年最新開課:2022/6/18-19、2022/8/6-7、2022/10/1-2、2022/12/3-4
版權宣告 : 本站所有文章未經事先書面授權,請勿任意利用、引用、轉載。用戶如發現其他個人或組織涉及侵害本網站著作權或商標權,請立即與我們聯繫。
本站法律顧問:吉常同法律事務所陳盈光律師
受用不盡,感謝
謝謝Lynn的分析與分享,
關於人脈,關於那些「意想不到」的幫助,的確如文中所言,出自無意的善意,反而常常得到真誠的回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