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職涯成長】那些年我們對人脈的誤解(上)
最近我收到一些很好訊息,包含我自己、大多數的人有這樣的困擾:關於出社會後的人脈經營。不同人生階段在人脈的長成、經營、目標都會很不一樣。人脈這詞包含了許多面向,甚至細部鑽研,它可以成為一種“技能”。但我們今天只探討針對職場人:“人脈”到底對於“工作與求職”有什麼重要的?
1. 通常我在與Candidate面談的時候,最常問到的問題其中之一應該是:「你是怎麼換到現在的工作的呢?」來聽聽看以下幾個真實的回答:
「前幾年去新加坡旅行,剛好在Bar閒聊認識了坐隔壁桌的HR,就跑來上海做研發了。」
「我以前帶的工讀生畢業後加入了化妝品業,與老闆提到我,就跑來這當行銷主管了。」
「我週六都會定期參加籃球活動,一個認識的球友剛好也是工程師,提到有缺就過來了。」
「去美國探親坐飛機時,和坐在隔壁的財務主管聊了起來,他提到公司人資部那邊缺人,就幫我推薦了。」
「我與我的夥伴是交友APP上認識的,雖然沒火花但剛好專長相輔,就一起創業了。」
聽起來會不會覺得:有沒有這麼幸運,這麼剛好?在我的日常中,這些語句大概有30%機率會出現的。再來,我們把這些字句拆解,分成“人事時地物”來看看,這些發生,他們有沒有任何共同點,是我們可以抽取出來的:
- 人:陌生人、下屬、球友、隔壁大叔、潛在約會對象,看來是包羅萬象。
- 事:沒特別聊工作,這倒是滿一致的。
- 時:旅遊、他人職涯變化、社團時間、探親,完全不能預料。
- 地:酒吧、電話、籃球場、飛機上、網路上,通通不是在104、LinkedIn、就業博覽會這樣的場合找到的。
- 物:甚麼物,連張名片交換都沒有。
2. 總結一下剛剛的分析,我們會發現不管是主被動求職者,這些機會背後的人事時地物,都是很偶然、非刻意狀況下發生,甚至他們的朋友圈是“毫不交疊”的。有時,職場人會陷入一個誤區是:只要跟同領域的人打交道即可,或者人脈是需要費心去額外經營的。但這樣的誤解,似乎讓我們與許多潛在可能擦身而過了。到底,在關於人脈、社交這件事情上,我們的哪些想法打了結呢?
- 迷思一:必須去參加所謂“Networking Event”,才能夠認識新朋友、同產業的人。
有些人對於“Networking”這個詞是很頭疼的,好像一定要打扮光鮮亮麗、絕不冷場的談話、活潑外向的個性才能參加,工作這麼累了⋯⋯只想好好放鬆、享受自己的時光。
隨著社群工具的普遍,大家自主發起共同興趣活動愈來愈常見,像是電影之夜、讀書會、桌遊、運動社團等,都是可以先藉由志同道合的出發點,有著共同話題去間接認識不同朋友圈,甚至一拍即合下發現原來是同領域的朋友。而校友聚會、補習班、書店逛街、超市購物、公園散步等,任何外出機會,也都有潛在機會建立起所謂:弱連結(Weak Ties)。也許只是簡單一句:「你為什麼會想學日文呀?」而開始對話加強弱連結,這些都是心裡不勉強的一個好開端。(注意:弱連結是現代求職很重要的一環,我們會在下一篇討論。)
- 迷思二:只有外向的人才能融入“Networking Event”,內向的人不適合這種活動。
外向的人像是個聚光燈般,容易去引發話題、聚集人氣,甚至被用“社交花蝴蝶”來形容。內向的人好像只能在旁邊當壁花、坐冷板凳,或是裝忙吃東西。也沒錯,我們都會害怕被當空氣,真的超級尷尬的。但觀察這些外向者,為什麼他們總是能引發注意力呢?
找出核心,修飾一下這個思考,我們會發現:懂得提問是關鍵。很多事情是一體兩面的,內向的人通常會較有耐心去傾聽與觀察,甚至能在活動結束後,針對他們真正有興趣的人,去做後續保持聯繫( Follow up)。因此,在所謂社交活動上的行為:反而是憑藉著你的“策略”而非“個性”,不是嗎?
「我的專長主要是在寫程式,你/妳的工作聽起來很有趣⋯⋯我從來沒接觸過呢,大概是像什麼樣子呢?」
- 迷思三:主動詢問他人工作機會實在很尷尬,像是在求一份工作。
其實,許多人內心都會有這樣的聲音,但在這點上我們就真的想太多了,卡在這環節並不是內外向原因,反而是卡在“自尊心”,深怕別人會怎麼看待自己,但其實這樣的問句不是在“求”得一份工作呢。
- 迷思四:要達到一定的“熟度”才能做進一步地試探與詢問,不然感覺好勢利。
- 迷思五:人脈必須是去認識比自己厲害、比自己高階的職場人,才能發揮價值。
為什麼這位工讀生願意跟現任公司推薦他的前主管呢?從這句話,我們可推敲出一件事情:每個人的人生際遇絕對是動態的。今天的現在,面對非同領域、位階高低不一致的職場人,我們都無法預測他們的未來。反而,擁有開放的心態,看待他人角色、環境、特質上不同,才能讓“自己的人脈”跟著“他人的人生際遇”一起“成長”起來,甚至同時成為一位“Giver” 和 “Taker”。
也許你閱讀過許多人脈文章提到許多中高階者,很會善用“人脈關聯性”去拉攏機會、創造更多可能,像是那些EMBA聚會、私人品酒會等。我的觀察是:偏偏有些之中的他們,還懂得“往下打開人脈”,譬如與櫃檯人員、業務助理做交流,因為他們知道更多前線訊息,讓他們能從不同觀點切入與觀察動態,這點也是我們可以納入思考的。
3. 以上,我們再次整理一下這五點誤解中,可以總結出:
- 任何外出都有潛在機會建立起這些所謂:弱連結(Weak Ties),不失個好開端。
- 內向的人也能夠憑藉著自己的“策略”而非“個性”,善用提問,參與社交活動。
- 千萬別敗給了自尊心,換個方式思考:你有一個目標,你想達到目標,因此你透過“簡單的問句”,去接觸一個可能性。
- 對時間碎片化的職場人是更可以開放並接受:直接釋出明確的期望、找上對方的原因,這樣的訊息,但記住務必要注意文字陳述的語氣。
- 每個人的成長際遇絕對是動態的,讓“自己的人脈”跟著“他人的人生際遇”一起“成長”起來。
現代職場人有時忙碌於工作,真的會忘記所謂人脈的經營,偏偏人脈所需,都是當“需要”才會意識到少一塊拼圖的感覺,不管你是想求職打探消息、取得升職機會、調查競爭者狀況等。拓增人脈像是種技術,但人脈拿捏是種藝術。希望我們都能將這份藝術,成為生活態度的一部分,扭轉心態,趨近並吸引於我們想要的職場人生,下篇會聊聊關於求職人脈上的(補救)小技巧。
延伸閱讀
最新職涯深度工作坊
《 職涯深度系列 – 專屬你的優勢說明書》
2022年最新開課:2022/6/18-19、2022/8/6-7、2022/10/1-2、2022/12/3-4
版權宣告 : 本站所有文章未經事先書面授權,請勿任意利用、引用、轉載。用戶如發現其他個人或組織涉及侵害本網站著作權或商標權,請立即與我們聯繫。
本站法律顧問:吉常同法律事務所陳盈光律師
Great write up.
Great article! Same with my experience Thanks for sharing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