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獵頭經驗】你所不知道的獵頭的商業模式(下): 顧問型獵頭
![]() |
這是我個人的愛片之一:Hodejegerne,也就是Headhunters。在講述一位高階獵頭背後是個名畫偷畫賊的故事。 |
如果談到“Headhunting”的本質,Executive Search會是比較貼近的。回溯一下獵頭的歷史(不好意思講古一下):Headhunting源起其實來自於“軍人的特殊技能配對”。在1950年後,工業化的革新與飛快的技術進步,導致各行業產生大量特殊能力的人才需求。而由於許多前軍人具備多樣化、能應用於各種行業的“特殊技能”,像是在機械、工具等,透過他們的人脈能夠推薦給業界,其他具有專門技能的同袍,因此打開這大門。
而能夠應用的東西才能流行,傳統招募模式下,雇主習慣去等待候選人自行上門投遞職缺申請,而Headhunting(“Executive Search”)引進了雇主能夠去主動挖掘出各種潛在候選人,進入各種可職缺的概念,這使招募產業開始有了定位,並延伸成為更大的商業型態,讓獵頭在各個層次皆有專家,並在具體的行業和功能領域活躍了起來,從歐美開始傳遞到其他國家。
這篇是下篇,因此讀完這篇你一樣可以知道:
A. 顧問型獵頭的神秘收費、商業模式,去得到你該對他們設定的期望值
B. 給“求職者”、“人資者”、與“想當獵頭的人”需要知道的魔鬼細節
可能名稱: Consultant, Recruitment Consultant, Recruiter, Headhunter, Search Consultant, Executive Search Consultant, Account Executive, 招募顧問, 獵人頭顧問, 行業諮詢專家
1. 涉獵市場
通常,E型獵頭活躍在Senior to Executive Level的(跨國)人才市場,或是市場“尚未大量出現”的特別職缺。與C型獵頭相比,E型獵頭手上不會有太多“Ready to Go”的履歷,因為被期望產出的服務是直接挖角(Direct Hunting)、人才解決方案(Talent Solution)。沒有所謂單一條件設定,接觸對象大多都是被動求職者,甚至,他們不受限於人才資料庫的有無、以及接觸的產業型態,反而能善用核心能力去解決、保持高度動態與彈性,去完成搜尋。
2. 收費方式
E型獵頭服務費用較高,採取單次職位或專案階段式費用收費。以台灣市場來說,平均座落於候選人年薪的25%~33%間。對E型獵頭來說,產出高質量的“人才解決方案”是很重要的,注意:這邊我們強調的是解決方案,這並非像C型獵頭送履歷就可以滿足客戶的,所以通常結案時間也會拉得比較長,譬如半年也是有可能的。甚至,為了與C型獵頭競爭,E型獵頭的服務收取費降低、也不用先預付服務費,但仍須產出高質量專案,因此E型獵頭的生存、穩定現金流來源、客戶來源與景氣衝擊,是個不小的挑戰。
拼細心質量與前瞻觀點。E型獵頭在深入一個搜索案子前,會與雇主一同從無到有繪製出理想期望、達成目的、過程風險,推測可能人才相貌。當然這只是理想狀況,現實中,客戶可能只告訴他們:「我公司要從硬體轉型軟體,需要重組技術團隊來贏過競爭對手ABC,幫我找人。」相比於,HR會明確告知C型獵頭:人才的明確需求條件,是很不同的。那麼——“這些人才怎麼來?怎麼做技能佈局?又有什麼籌碼,吸引他們加入?” 在這麼抽象的概念中,找出路徑、達到這期望與產出結果,就是非常考驗E型獵頭的時候了。
因此這種搜尋過程都是很低調進行的,不會有公開訊息,更不可能有在網路上代徵求才資訊這種行為。
4. 獵頭模樣
E型獵頭的背景非常多樣,可能是在某塊行業深耕經驗的專家,不論是半導體、資訊技術、人資法律、財務金融等。又或者國際觀非常強,能深入陌生市場、打破語言文化隔閡,去挖掘最新的產業消息、預測人才流動。有些人會感覺他們很神秘,甚至有些難以親近。在這些人的特質上,可能是理性並且邏輯觀念很強,有著強大專注力與耐力、觀察力敏銳、政治敏感度高、高度對話力等,甚至他們可能是內向的。許多成功的E型獵頭,都有著一種開口三句話,就能有種讓人信服且舒服的氛圍,並提出跳出框架的建議,這是非常需要時間、經驗累積與高度挑戰自我,才能訓練得來的。
1. 對求職者來說
如果你是“主動”求職者,只透過E型獵頭,速度可能會比較慢些,畢竟他們的合作客戶有限,也不採“試試看”的心態去送出履歷。有些求職者可能會說:「機會有限就算了,甚至還與C型獵頭推薦的重複。」但要注意,雇主放給他們的職缺,多半會是前瞻性較高的職位,像是未來團隊領導人佈局等,因此不要聽到同個客戶就直接說:「我沒興趣。」畢竟即使是同一家公司,也是會有著強勢部門、主力產品的劃分,能分到的資源、發揮空間也不同,對吧?可不要被自己的思考框架給綁架了,拒絕前先給空間了解,對自己是有利的。
如果適逢組織重組變革、新市場進入與團隊打造,這種衝擊力道大、機密性高、需要挖角的職位需求,使用E型獵頭是較為理想的。同時使用C型與E型獵頭也是沒問題,可以透過E型獵頭的經驗,用不同角度接觸被動求職者,做不一樣的篩選方式,找出潛在接班人。而通常HR對獵頭防備心會比較重一點,但獵頭也是會有HR的機會在手上,保持開放心態,即使目前沒招募需求,可以當多認識了一位新朋友心態去接觸。
許多有豐富產業經驗的人,會考慮藉由自身人脈發揮與獨特產業見解,去轉行做獵頭,不論是加入獵頭公司或自己成立,這不失個壞選擇。但即使有些資深的職場人轉入獵頭,也是有高度失敗的風險,為什麼呢?雖然是E型顧問,前期不需要努力拋頭露面去開拓人脈,但是如何巧妙把如何把既有人脈,轉化成商業合作甚至是你的經濟來源、並“放下身段”去傾聽、拋開“既有的心智認知”是很重要的,否則經驗反而會變為阻礙。
最新職涯深度工作坊
《 職涯深度系列 – 專屬你的優勢說明書》
2022年最新開課:2022/6/18-19、2022/8/6-7、2022/10/1-2、2022/12/3-4
版權宣告 : 本站所有文章未經事先書面授權,請勿任意利用、引用、轉載。用戶如發現其他個人或組織涉及侵害本網站著作權或商標權,請立即與我們聯繫。
本站法律顧問:吉常同法律事務所陳盈光律師
感謝您對HeadHunter有深入淺出的說明, 以您所敘述的部分, 您應該是想要或是正在耕耘E型獵頭, 個人是沒有接觸過這樣的行業, 也謝謝您悉心分享您的經驗
謝謝傑克的鼓勵!雖然我入行還未滿五年,但的確近幾年是以E型態來期許自己的,我想不論C型或E型,只要是努力耕耘的獵頭,不論是客戶或Candidate都是看得見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