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求職策略】LinkedIn: 寫一個吸引人的頭條(Profile Summary)
【求職策略】LinkedIn: 寫一個吸引人的頭條(Profile Summary)
許多人會好奇到底LinkedIn撰寫方式,與履歷撰寫方式到底一不一樣?我一直在等待LinkedIn這次的改版完成,與大家分享這系列主題,實用幫助會比較大。這次也比較特別,在針對個人頭條的地方,有個簡短的影片實際帶大家站在“旁觀者”的角度,去了解差異性,請搭配閱讀喔。
讀完這篇文章中,你可以了解:
- LinkedIn Summary區塊的運作模式
- 如何自己優化個人頭條與簡介的方法
先聊談談,LinkedIn的個人檔案三大主體,主要包括了:
- 個人頭條與簡介 (Profile Headline & Summary) — 也就是今日主題
- 工作經歷 (Work Experience)
- 專業技能 (Professional Skill)
在有限關係鏈的情況下(像是2度、3度以外),個人簡介的部分(LinkedIn Summary)是他人能最快了解你的方法,你可以把它想像寫一篇新聞,有著吸引眼球的個人頭條(LinkedIn Headline),激發讀者的好奇心,點閱文章繼續看下去你的故事(LinkedIn Summary);因此這個區塊是第一印象去強化“個人品牌”印象的好地方。
因此我認為心態上,不需受限於寫履歷個人簡介方式,去撰寫LinkedIn簡介。反而,你可以依照個性、想要呈現在職場的形象、傳達理念等方式,去靈活的運用這個欄位,開始練習建立個人識別度的能力,這是我一直強調的,這會是順應全球職場趨勢很重要的關鍵。
[ 開始前問問自己… ]
1. 你想要吸引什麼樣的人閱讀?
務必拋開只有求職者才用LinkedIn的思維,這邊你的目標群眾可能是HR、獵頭,也許是潛在合作夥伴、或單純建立職場人脈等。
2. 你想要讓他們感受什麼?確切知道什麼?
感受有包含很多面向,不論是專業上的感受、個人親切度的感染、可信度的提高等,並且注意要讓人能夠具體的知道,你是不是個“有料”的職場人。(所以日常還是要乖乖練功的)
3. 你想要指引對方下一步做什麼?
注意:也必須考量到你與目標群眾的合作效率,如果你有經營社群、出版書籍、提供課程等,請明確指引出能在哪邊找到你,這是種動線優化的概念。
[ 可能表達的方式 ]
1. 傳統表達:現任職稱,並附註中負責的產品/產業/領域。
2. 傳統表達+個性特點:加入你在這身份下,更擬人化、個性化的描述,利用個性強化職位信任度。
4. 工作熱忱+達到目標:塑造活力感染他人,並描述出個人職涯、志業目標,與之吸引同路人合作。
5. 廣告訊息:各種短文案的行銷,像是曝光招募、講師、顧問、產品等訊息,讓大家快速瀏覽時可以掃到。
[ 撰寫技巧 ]
1. 考量讀者的閱讀注意力
2. 善用關鍵字
如果你的簡介中有提及個人技能,一定要善用關鍵字幫助他人在LinkedIn上或Google上能更快找到你,或是你也可以加一行Specialties欄位,在頁面的最後段落做提醒。
3. 善用媒體
不論是個人的部落格、影片、簡報分享等,如果是能輔助強化個人風格的,精選出2~3個放上去,畢竟文字為主,圖像為輔的是被廣泛接受的呈現方式。
4. 保持動態優化
請像使用Facebook那樣,保持微習慣的彈性更新,畢竟寫作也是需要仰賴靈感的。
5. 實際感受
寫完後,自己可以唸出來一遍,看看流暢不流暢。或者請朋友幫忙看看,他們閱讀完的感受是什麼、從文字中得到的是什麼,讓你能更有依據去做調整出:一個真正實用、有影響力的個人檔案。
今天這篇不是要幫Linkedn去做行銷,而是它已經是求職者的必備“職場工具”之一,你最近也許看到新聞說:“ Facebook在下週也會開始搶攻LinkedIn的市場,著重在中小企業職缺發佈與應徵”,因此社群招募與求職的力量真的不要小看,很多求職者已經落後這觀念很多了。
而LinkedIn他的排版邏輯(三大主體)其實非常明確,有些HR或獵頭如果發現:求職者的LinkedIn是寫得比Resume還要好的話,甚至他們會直接採用你的LinkedIn頁面當作正式履歷,轉給用人主管,所以千萬用不著費心自己浪費時間、重工在這網站上。
最新職涯深度工作坊
《 職涯深度系列 – 專屬你的優勢說明書》
2022年最新開課:2022/6/18-19、2022/8/6-7、2022/10/1-2、2022/12/3-4
版權宣告 : 本站所有文章未經事先書面授權,請勿任意利用、引用、轉載。用戶如發現其他個人或組織涉及侵害本網站著作權或商標權,請立即與我們聯繫。
本站法律顧問:吉常同法律事務所陳盈光律師